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我在国企工作的日子


推荐阅读: 怪她甜的太过分摊牌了我是隐藏大佬长公主她又又又跑了梦中噩梦之梦魇游戏内江今夜请将我遗忘无上霸体决索相柯南:酒厂的我被迫打工快穿炮灰不配合买得一枝春欲放重生八零成大佬心尖宠

饭后,三人分头行动,董卫国去研究院报到,刘力和肖国梁去钻采院。董卫国边过马路边回头,手在耳朵边比划着:“定了单位给我打电话。”
刘力和肖国梁摆了摆手,看着董卫国进了研究院大门,才顺着于副部长指的路往南走。
说是路,还没有农村的土路光溜,煤渣路,被车压得坑坑包包,有的地方窄得都过不去两台车。路边根本没有人行道,隔老远才立着一棵杨树,应该是种了没几年,比刘力高不了多少,稀稀的没几片树叶,七月的毒太阳,狠狠地把阳光洒在两人身上。走了不到一百米,路就越发难走了,路外面有很宽的排水沟,沟里沟外都长满了杂草,沟底的水绿汪汪的,水面长了一层绿苔,远远能闻到臭味。沟外是一望无边的稻田地。从总部大楼到这,短短百十米的路程,两人好像一下子从城市来到了农村。
营北市1987年才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地级市,这还得感谢宁江油田。营北市原来叫营北县,地处宁江平原西南部,解放前是一片沼泽地芦苇滩,南临李庄河入海口,老百姓主要靠种水稻和打鱼为生。60年代初,这个跑着傻狍子和灰狼的芦苇荡、水下满是黑鱼棒子和“楞波头”的辽金省有名的贫困县,地底下发现了石油,一下子成了风水宝地,石油部从各大油田调集人马,开展宁江油田大会战。董卫国的老爸,就是那时从玉门油田过来的第一代钻井工人。据董卫国说,他老爸在玉门油田时,和“铁人”王进喜在一个钻井队呆过,只不过他爸从来不提这茬。用董卫国的话说,人家王进喜名头和官位干到那么大,他老爸还是一个普通工人,别人见面不是喊他“董老钻”就是“老董”,他爸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曾经和“铁人”一起抬过钻杆?
宁江油田经过二十几年的开发,到80年代中期,年产原油已经突破1500万吨,一跃成为排在大庆、胜利之后的全国第三大油田,油田职工加上家属,总人数已经接近二十万。地下涌出的石油和在当地老百姓眼中“富得流油”的石油工人,成了营北县的“香饽饽”。老百姓习惯把宁江油田的职工和家属叫“油田人”,把“油田人”之外统统归为“地方人”。“油田”和“地方”在营北这片土地上,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庄稼女长得漂亮点儿的,想着法子嫁给油田作业队的作业工。别看作业工整天一身油一身汗,但人家挣得多,一个人的收入顶得上两个采油工,女孩嫁过去就在家带孩子,根本不用出去上班养家,吃香喝辣穿漂亮的,那才叫享福呢。采油工看不上农家女,自己觉得比作业工的工作体面,即便不在油田内部找对象,找个地方女孩也要求有城市户口。住在县城里条件好的地方女孩,眼睛只在油田总部那些坐办公室的小伙子身上打转转。“在油田上班结婚就给分房子”,这个诱惑对于城里漂亮小姑娘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除了“找油田对象”,营北人当然还发掘出更多借着油田快速改善生活的路子。原来靠水吃水,现在靠上了石油,“油比水可香多了”!女人和孩子,从家里拿来自家地里长出的青菜、土豆,水里捉的黑鱼棒子、“愣波头”,到油田家属区外,摆在地上,等穿着油乎乎的工人们下班,“油大哥”、“油大叔”地喊着,看着他们翻开口袋拽出几张钞票送到自己手中,然后不挑不捡、随随便便地把菜搂上一把走了。油田人工资高,买东西不问价,营北人背地里都喊他们“油大头”。男人们胆子大,可不稀罕小打小闹卖几根菜叶子挣点儿小钱,他们到井场附近转悠,油田人眼中那些“破烂”,在他们眼中,都是一张张钞票。他们和油田工人交朋友,手里拎着竹筐,把竹筐上面的手帕掀开,象变戏法一样,拿出香肠、白酒、黄瓜,当然更不能少了香烟。“油大哥”抽着“地方老弟”孝敬的烟卷,喝完白酒,剔着牙缝的肉末,到板房里找个地方眯一觉。“地方老弟”还陪着笑脸跟在屁股后头,“油大哥”不耐烦地摆摆手:“那些破烂你都捡走吧。告


相关章节: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