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周易哲学解读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四)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四)


推荐阅读: 娱乐:开局和国民女神官宣了穿越后,我被竹马拖累成了皇后嘉佑嬉事逆天换明美女剑豪带着烤肉来了我制做的模型想影响现实女寝大逃亡[无限]暮夜良人将尘天书橘猫猎人游戏具现我乃星辰剑帝正义大宗师

14
从以上复原的诗体形式来看,即使《周易》里没有如《诗》里的诗作那样工整的四言诗句,但也有杂言诗或散文诗那样的优美与流畅。
《周易》一书不但是诗的结构形式,而且与《诗》里诗歌表现手法上有相似之处,反映出两者的相关联系。
不过《周易》毕竟不是诗,而是说理之文。诗主要是抒情,而《周易》之文是说理,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周易》作者是用诗的“语言手段”表达了政治理念。《周易》是在诗的体式上增加上判断词(如:吉,凶,悔,亡,无咎,等),实为创造出一种史无先例的说理文体,即比喻说理。或者称为诗喻式推理。可称为东方逻辑(或称周易逻辑)。因为在《周易》之前,除了诗歌作为人们表述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工具外,还没有创造出一种更好的文章体裁,是《周易》突破了诗体式表述工具,而创造出“周易逻辑”,即比喻推理。《周易》虽突出比喻,但在比喻事理过程中往往是辩证的,对比的,用事实判明是非关系,即运用经验归纳及对比的手**明政治观点。《周易》虽有不少如诗的句子,但毕竟不是诗,而是文,即理论文章。虽然多用比喻、象征,与诗的比兴一样,但《诗》里的诗歌用比兴,只有比喻与象征而没有推理。而《周易》则运用比兴(比喻)意在是推明事理。我们通过读《周易》与《诗》两者的区别就昭然若揭了。但《周易》里的思维方法又无疑是诗性思维,这又是不争的事实。《周易》的哲学思想突破了传统,但《周易》的思维方法却继承了传统。而没有像希腊古典哲学那样产生出理论思维。以上大略简述《周易》哲学的思维特征,即比喻思维或诗性思维。
总之,这种思维(即比喻思维或者诗性思维)已然是原始思维的延伸。那么下面我们将认识如何会行成《周易》哲学没有突破原始思维,而保持了这种思维的连续性。并对先秦诸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成因呢?
对于《周易》思维方法的成因,前面已经有所涉及,但不具有系统性。关于《周易》思维方法的行成因素,我们首先对已有的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研究成果作以引述。笔者以下所引述的学者的文章虽然都不是针对《周易》一书的思维方法做出的研究。但同样对《周易》思维方法的成因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源头正是《周易》。
叶舒宪在他的《诗经的文化阐述》里的“神话思维与诗国文化”一章里对诗性思维有过不少的精辟的论述,虽然叶先生是对诗经文化的阐释,但却能加深对《周易》为何是诗性思维的认识。
“在于"中国的柏拉图"之称的孔子那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与柏拉图十分近似的那种以政治、伦理为本位的理性精神。尤其是对待神话、宗教一类超自然现象的强烈怀疑和批判态度,孔子同样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不语怪力乱神"的理性信条。然而,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差异在于,孔子并没有像柏拉图那样把诗同神话并列为一体,作为理性的对立面。恰恰相反,孔子一方面拒绝神话,如把"黄帝四面"的神话意象加以纯然理性化的解释,另一方面却极度推崇神话时代的精神产物——音乐与诗歌,把它们看做是人格教育的根本和基础。这种对诗的截然相反的理性态度绝不是个人爱好和趣味的问题,它恰恰暗示了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理性不同于希腊的逻辑理性的特异之处。从这一意义上看,孔子关于"诗可以兴"的理论命题的价值和意义就不是单纯的文学或修辞学范围内所能理解的,它实际上成了一个人类学即比较文化的课题。孔子在拒斥神话的同时推崇诗歌,这无异于拒绝接受神话的非理性内容而接受了神话思维的非逻辑形式,而这种神话思维的非逻辑形式对于奠定中国哲学思维的传统、塑造中国特殊的理性人格形态均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作用。就此而言,孔子在拒斥"怪力乱神"之类非理性的思维内容的同时,却倡导以诗的比兴为代表的非


相关章节: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九)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一)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二)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三)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五)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六)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七)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十八)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一)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