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隋唐天字七书


推荐阅读: 咸鱼的悠闲人生疯了吧!你真是御兽师?三国之我是个小兵游戏就位,玩家登场新言同记恶鬼当道斗罗大陆之小丑斗罗同礼录凡人之散修之路网游之帝国浮沉乌鸦给了我一双眼落雪之战

  李渊没有独断专行。

  他立即召开了一个高级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回防太原,或是坚定进军关中?

  李渊处于起兵以来第一次抉择的关口。

  在会议之上,李渊先分析了情势,他非常冷静地说;“以天赞我而言,应无此势;以人事见机而发,无有不为。此行遣吾当突厥、(刘)武周之地,何有不来之理。诸公意谓若何?”

  李渊并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自己先下结论,而是想充分听取了部下们的意见。

  众多将领比较委婉地表达了想立即回防太原的意见,这其实已成为公开的民意,也是这个会议召开的主要原因。

  但疏不间亲,下不犯上,他们并不能明确知道李渊的真实意图,只能选择将球踢回到李渊手中。

  李渊的部下们争先恐后地说道;“(刘)武周,事胡(突厥)者也;太原一都之会,义兵家属在焉。愚夫所虑,伏听教旨。”

  李渊不置可否,他转头向李建成和李世民,不露声色地问道;“尔辈如何?”

  知父莫若子,李渊的二个儿子的回答斩钉截铁,“诸人保家爱命,所谓言之者也。儿等捐躯力战,可谓行之者也。……雨罢进军,若不杀(宋)老生而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

  勇者无惧,智者不惑。

  这源于他们对当时情势的精准判断。

  首先,他们认为突厥和刘武周各怀鬼胎,很难在这个时候协同进攻太原,

  “(刘)武周位极而志满,突厥少信而贪利,外虽相附,内实相猜。突厥必欲远离太原,宁肯近亡马邑。(刘)武周悉其此势必,未必同谋。”

  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在义兵退无可退,退一步即死无葬身之地。

  “(隋朝)骁将精兵,鳞次在近。今若却还,诸军不知其故,更相恐动,必有变生,营之内外,皆为劲敌。于是突厥、武周,不谋而至;(宋)老生,屈突(通)追奔竞来。进阙图南,退穷自北。还无所入,往无所之。”

  最后一点,则是进一步,海阔天空,必然建功立业,得遂所愿。

  他们接着分析道:“且今来禾菽被野,人马无忧,坐足有粮,行即得众。……(宋)老生轻佻,破之不疑。定业取威,在兹一决。”

  李渊看到二个儿子娓娓而谈,虎虎生气,心中豪情四起,大喜道:“尔谋得之,吾其决矣。……懦夫之徒,几败乃公事尔。”

  目标已定,军心大定。

  当李渊做出了符合天运的选择,似乎命运之神也开始眷顾他。

  战场的实际形势,向有利于李渊的方向发展。

  太原的粮食运到了,而连绵不绝的大雨也停止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有人向李渊进献了一条通往霍邑的秘道。

  这条秘道沿山脚而行,可以很好地隐蔽李渊进攻的军队,能够给霍邑守军造成一种忽然之间,大军压境,先声夺人的气势。

  一切看上去非常美好。

  但霍邑,毕竟有宋老生二万精锐,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硬仗。

  李渊最大的担忧是囤兵坚城之下,如果宋老生据城自守,就可不战而屈己之兵。

  但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

  因为宋老生有一个天然的缺陷。

  他并不是隋朝故旧耆宿,而是起于镇压隋末的反抗军,尤其是在义军蜂起之际,成为重要的军事据点霍邑的军事首脑之后,宋老生的地位微妙。

  因为,霍邑虽然名为宋老生主持,但他的权力基础却并不稳固。

  宋老生既然身居重地,手握兵权,杨广必然给了他很多的赏赐,以激励他再效死命。

  但同时,杨广也一定在他身边安插了亲信,以制掣他的行动,正如杨广在李渊身边安插了王威和高君雅一般。

  这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只要宋老生不生二心,就必然死命往前走。

  毫无疑问,手握重兵,


相关章节: 第166章 从来造反兵为重,欲加罪何患无辞第167章 俯首低头蜇伏久,兵临城下立约盟第168章 名正言顺事可成,运筹帷幄算度深第169章 首开府始建三军,西河城牛刀小试第170章 长袖善舞政为上,后院起火最堪忧第172章 新主新风新气象,双雄双城双争先第173章 河东一城虽未下,关中腹地已投诚第174章 饮马泉一战沉沦,长安城新王当立第175章 攻城之道谋为上,体国之臣忠为先第176章 西秦东进遭首败,城头变换大王旗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