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隋唐天字七书


推荐阅读: 咸鱼的悠闲人生疯了吧!你真是御兽师?三国之我是个小兵游戏就位,玩家登场新言同记恶鬼当道斗罗大陆之小丑斗罗同礼录凡人之散修之路网游之帝国浮沉乌鸦给了我一双眼落雪之战

  唐朝和高句丽在安市城针尖对麦芒,这是关系双方国运的一战。

  六月二十,李世民率军至安市北,人不留行,马不停蹄,立即开始进攻。

  盖苏文反应也极为迅速。

  六月二十一,盖苏文派遣高句丽北部大酋高延寿和南部大酋高惠真,率领高句丽,靺鞨联兵,总计十五万,增援安市城。

  双方亮出底牌,成与败,在此一战。

  十五万增援,应该就是高句丽所能召集的绝大部分正规军,也是他们的家底了。

  但这种倾国而来,倾巢而出的行军,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李道宗一眼就看清楚高句丽的虚实,他提出一个非常激进的大刀剜心战法。

  李道宗准备奇袭高句丽的国都平壤城。

  他向李世民进言说:“高句丽倾国以拒王师,平壤之守必弱。愿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根本,则数十万之众,可以不战而降。”

  非常奇怪的是,李世民并没有回应。

  或者,当时李世民并不是不想采纳李道宗的建议,而是他心中早已是翻江倒海,心神失守了。

  或者随着战线的推进,李世民的心中,可能第一次产生了后悔和惧怕。

  高句丽太能打了,这种强悍和坚韧,远远超过他的预料和估计。

  他陷有些期待的击溃高句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想法,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丝的可能。

  至少现在,唐军孤悬安市域外,在人数和后勤上,已经处于绝对的劣势。

  据《隋唐嘉话》和《唐语林》的记载,当大唐军队看到高句丽和靺鞨和联军,连绵四十里,军容鼎盛时,李世民平生第一次露出惧意和退意。

  以李道宗这种大胆剜心的战法,如果是在中原时,李世民必然早就支持进行,甚至可能亲自带队。

  但当时当日,李世民并未回应。

  当李世民从辽东撤军,回到长安城后,他和李靖谈论起此次征伐的得失,还是久久没有释然。

  他疑惑不解地问李靖说:“吾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何也?”

  李靖显然早就研究了此战的利弊得失,他莫测高深地回复说:“此(李)道宗所解。”

  李世民转头向江夏王李道宗,他这才说出当日,想以五千劲卒直取平壤的计划。

  李世民怅然若有所失地说:“当时匆匆,吾不忆也。”

  可见此一时,彼一时也,高句丽境内的李世民,已不再是中原大地之上,那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李世民了。

  在高句丽,他在战场之上的心理,已经完成了由战神李世民到大唐皇帝的转变。

  纵使那年犹可胜,可惜当时已惘然。

  天下,是属于年轻人的。

  但至少当时,李世民心中虽然畏惧,但他依然是大唐军队人人信仰和尊奉的神,也是大唐军队的灵魂所在。

  他依然可以指点江山,谈笑用兵。

  李世民宝刀犹未老。

  对于高延寿和高惠真的援军,李世民好整以暇地指出了,他们有上中下三种应对方式。

  “引兵直前,连安市城为垒,据高山之险,食城中之粟,纵靺鞨掠吾牛马,攻之不可猝下,归则潦为阻,坐困吾军,上策也。”

  这确实是一条上上之计,也是对付中原王朝军队的不二法门。

  此对策和高句丽军中老于故事的老军头的看法,也完全一致,他们在无数战斗中,早就总结出坚壁不战,待敌自溃之道。

  李世民接着侃侃而谈,“拔城中之众,与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能,来与吾战,下策也。”

  但自古以来,上策为下策,取下策者最多。

  高延寿再一次诠释了这一条真理。

  他仗着自己兵精将勇,人数又占据绝对的优势,引军直进,准备和李世民决战。

  这正中李世民下怀,他生怕高延寿改变主意,特意派出东突厥降将阿史那社尔许


相关章节: 第305章 山城重重多据点,盖牟小小见辽东第22章 天下大势分必合,天生杨坚复汉家第30章 陈年旧事陈年帐,今朝杨隋今日强第306章 一城虽重必欲下,唐王火烧辽东城第307章 为尔一言恕此城,不取建安下安市第43章 立新朝统一之范,为万世垂范之法第309章 险极危极算侥幸,好死赖死谋生死第310章 土山虽高天命在,直取平壤亦两难第311章 路漫漫终回故土,夜茫茫再见太阳第312章 名重当世历万代,欲得后来已惘然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