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生命的觉醒 第23章 建立幸福的桥梁

第23章 建立幸福的桥梁


推荐阅读: 与超兽对抗的时代我有一个鬼怪公寓矿奴汉末之大明崛起末世穿越之皇城来的捉妖师冥界诡探我被鬼养大锦衣浪刀动物守护者丧尸末世:X系统仙权记完美和谐降临

为什么说以不变应万变是处理事情的基础?修行得不得益要看是否着相执着,就算普通人,如果太迷于名利,肯定会为利忘义,而成为小人,学佛更是这样,学佛最基本的戒律都是建立在不着身体物相上,佛教的修行就是教人缘起性空、明心见性的道理。
圣人说:心本无生因境有,就是说我们的身体物相、思想意识,都是建立在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无量世中,生长在无数家庭环境中,我们的思想也随着家庭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能随身随境而变的,都是无常变坏的,而在无量世的轮回中,我们的能看、能听、能觉知的能力永恒不变,看破放下可变的,保任永恒不变的,这就是修行,就是无我利他的起点。
为什么说人要以苦为师呢?苦难能激励斗志,生起英勇无畏的心,物质的苦难和精神的磨砺,不能给人带来升华,但这种大义凛然保家为众生的精神,才是不灭的心灵,修行也是这个道理,学佛的苦就是无常,这种苦使我们升起出离心、空性的正智慧。
守护成熟的心灵使我们得到彼岸净土,再看到他人也饱受这种痛苦,使我们升起菩提之心,众生的苦为因,悟苦升起的心性为缘,以心性度化众生为果,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看到动物死后,身无所归心无所依,故念诵经典导引他们回归净心净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共同忆念苦之悲惨,这种大义凛然的气质,必将化作心性的净土。
人怎么修才能增福灭罪呢?我们之所以没有增福灭罪,就是因为信愿不切,经中告诉我们,你的心量有多大,福德就有多大,信有多深,罪灭就有多少,经中从物质世界讲到精神世界,再由精神世界讲到心性界,再由心性世界讲到度一切众生的意义。
要达到度一切众生,就得入一切世界,不同世界的互入互溶,成就五十三参菩萨法身,一个人要想成为菩萨,必须以善财童子为自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善财读万卷书只为一个深信,以信为资粮,所行皆为五十三参,人有多少信,便有多少参,我们时时处处都在参,我们认为没有善知识,这些的主因就是没有坚信的心,也不会得到极乐彼岸。
为什么说慎终追远,民德厚矣?在古代三月初三虽然是祭祀的节日,但也是传统的情人节,茶话会就来自于古代的对歌,很多的节日,都和祭祀和爱情有关,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
其实这两样事就这一件事,如果爱情缺少了追远的思想,是很难如意的,如果祭祀没有了爱,不要说追思了,就连人格也有欠缺,修行就是为了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为了人就应该为了他的先人,这也是他能接纳的基础。
为什么说柔和才能更好的做事?心灵的功德和身体的福德是相互转化的,你把功德看重,就必须布施福德,你把福德看重,无论你再怎么修行,也许外在的表现很好,但也改变不了贪嗔痴烦恼,有许多人说学佛得忍辱柔和、持戒布施、看破放下。
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还有什么意思,其实这只是站在了物质了一边,法界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物质,绝大部分是以能量的方式存在的,所以人也应该把少部分精力用在物质方面,绝大部分用在心灵的开发上,太注重物欲的人是不会得到心灵的净土。
为什么我们很难找到知心的朋友?在世间法中都是以物相做为相交的义气,而在佛法他的相交却和世间法不同,人生之所以很难找到真正的朋友,主因就是目标的不同。
不为正能量的目标是很难走到最后的,菩萨的戒律中明确的指出要以正能量的目标为人处事,还要对本能的欲妄看破,为身体物欲的生活是很难走到最后的,为自利利他的菩提心,才是圆满的人生。
我们这一生奔波劳苦是为了什么呢?人的一生奔波劳苦,艰难困苦中度过,这一切只是为了增大心量,进而到一切唯心造的彼岸,穷人有穷人物欲的苦,富人有富人精神的烦恼,为吃喝、为儿女等,这些使人精神憔悴,身心


相关章节: 第18章 究竟的幸福快乐第19章 为什么说只有善心才能过好每一…第20章 小修在深山,大修在世间第21章 幸福的来源第22章 人怎样才能快乐第24章 修行是为了什么第25章 不离世间觉第26章 身边的幸福第27章 解脱的思想第28章 寻找内心的快乐

也许你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