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书画村
首页生命的觉醒 第32章 何为人间净土

第32章 何为人间净土


推荐阅读: 与超兽对抗的时代我有一个鬼怪公寓矿奴汉末之大明崛起末世穿越之皇城来的捉妖师冥界诡探我被鬼养大锦衣浪刀动物守护者丧尸末世:X系统仙权记完美和谐降临

什么是真正的奸和傻呢?“人生最大的意义是觉悟”,智慧的有无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以奸或傻应靠是否追求智慧去辨别,就算是十奸九灵的人,如果他不追求智慧,也是一个十足的傻子,如果一个傻里傻气的人,如果他追求智慧的话,他不但是聪明人,也是一个真正的菩萨。
看一个人是否奸或傻,不取决于别人,而是取决于自己反观内照我的心,这是智慧的愿泉,如果你特别的柔和,别人就不敢跟你面前耍奸,如果你这个人特别不柔和,别人在你面前不奸都不行,奸傻不取决于外在,而取决于自己的修养。
快乐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儿童无忧无虑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但在菩萨的眼中,儿童看似快乐,其实是在消耗福报,看似快乐其实是苦的起点,所以看似幸福快乐的人,都是苦的累积。
总理在儿童时就立志为中华掘起而读书,昼夜为寻求真理而废寝忘食,可以说没有什么快乐,但是在圣人的眼中,总理的童年是最快乐的,修行也是这样,药王菩萨生生世世为医。
调和药草,施药济世,为了众生的疾苦,而忘却了自己五欲六尘的享受,为了采制药草,忘记了身体的劳做,为了治疗病苦,亲尝药性,而知味性与病性之理,所以无忧无滤并不是快乐,为别人而忘记自我才是快乐的源泉。
人吃饭都是为了什么呢?经中说:为成道业应授此食,人吃饭分为三种动力,普通人吃饭为了活着,为了五欲六尘的享受,活在物质世界中,而佛弟子吃饭为了滋长法身,活在无我的心性中,不在乎一切身相,将全部身体物境的所见,所听、所感受的一切,将这种能量化为慧命。
菩萨终日吃饭未曾嚼着一粒米,因为修行人眼里看不到物质的米饭,全身心的用在佛法上。刚开始吃饭,只注意饭菜好坏上,过一段时间,觉得吃饭只是交流心情用的,到现在读了法华经十如是,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才了知人生几十年,生死无限轮回,就是因为活着以食物为动力,没有以法做为动力。
拥有什么样的心态才能让我们离苦得乐?“菩萨有一法,能灭世间一切苦,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菩萨是心灵的师父,所以菩萨所讲的一切道理,都是借相而归于心的,我们的一切行住坐卧,都不离道心,就是不离开用物归心的念头。
吃饭也许我们要借助物质的饭菜,回向供养一切众生的心,我们走路时,想我们这个身相是幻化的,用这种能力为众生多做一份福报,这才是菩萨行。
做事干工做时,不要只想着名利,因为这是有漏生死业,要想着以忘我的精神,奉献于别人,不是你干的活多就有福报,而是忘我越多,你得到的出世福就越多,念诵时不要总想着那是净土的资粮,而要以无我的精神溶入到净心净土中。
庙会的意义都有什么呢?人逛庙会是为了买东西,充实物质生活,和满足自己精神心灵的空虚,遍观楼群街道等,公园广场遍布,几乎所有的楼群区都有娱乐游玩的地方,这说明人们以物质为主而转向为重视精神文化。
大圣人是心灵的导师,修行者与普通人的世间人最大的差别就是,世间法以物质名利欲妄为基础,出世间法以精神的无我利他为根本,世法用一生的精力来保护这个身相,保护思想意识及今生的记忆、保护身边的父母亲人。而佛用种种的比喻开示说明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
出世法是让人保护,常乐我净的心灵,物质的身体在六道中不是都有的,人、畜生有物质的身体,其它道的身体是精神的灵魂体,而心灵却是九法界通用的,人能看、能听、能觉知,不论那道都是平等通用的。
人的一切都是什么带来的呢?经典云:“自从无始起无明。亦值恶友增我情,无随喜心善永灭,纵身语意恶渐生,心心偏布触处染,念念相续日夜营,不欲人知藏祸失,不畏恶道任纵横”…。
就是说六道众所遭受的,都是因为无明而来,明就是见闻觉知的能力,无明就是


相关章节: 第27章 解脱的思想第28章 寻找内心的快乐第29章 发自内心的快乐第30章 过于外求没有快乐第31章 直下自承担第33章 活着的意义第34章 如何能锻炼勇气第35章 永恒的智慧第36章 身命的意义第37章 净化心灵

也许你还喜欢: